經由好友Douglas的網站發現這篇好文章,在此與大家分享。

1996年的元旦升旗,是我採訪生涯中,永遠忘不了的一天。

照慣例,電視台的攝影機架在重慶南路和凱達格蘭大道轉彎的人行道上。
這樣的官方新聞,重點不外乎,總統講話。
當我們清晨五點半就定位時,已經拿到了印刷精美的演講手稿;
拿著紅筆,我迅速瀏覽演講稿中談及兩岸關係的部份。
新聞雖然有千萬種型態,但,總有個脈絡、規矩可循。

國旗在升旗歌聲中,冉冉升起。
很奇怪,五點多,天空還下著綿綿細雨,怎麼李登輝總統一講話,天空竟然放晴?
在場許多貴賓也都忍不住小聲地議論紛紛。
嗯,這該不該寫進新聞稿裡呢?是不是太八卦了?
眼睛盯著凱達格蘭大道上的人潮,
腦子裡不斷盤算著怎麼處理這條新聞,讓內容豐富些。

約莫兩個小時,升旗典禮總算進行完畢。
我立刻從總統府前的廣場記者席,衝到對面的攝影區,把小蔡喊了下來。
當然,升旗這樣的制式新聞太八股,一定得加點花絮;
熱情的民眾反應,是鐵定需要的素材。

我拿著麥克風,和小蔡在上萬的人群中遊走。
排字學生?嗯,算了,他們是被學校安排來的,況且還可以抵軍訓課。
僑胞,嗯,好像從老三台時代,就特別喜歡訪問愛國的僑胞。

來點新鮮的吧。

就在我睜大眼睛尋找受訪”獵物”時,
眼前出現了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
比起其它刻意穿西裝、打扮整齊來參加升旗的民眾,
那位穿著運動服、拖鞋,臉部相當黝黑的男子,更引起我的注意。

對小蔡使了個眼色,二話不說,兩人一個箭步衝了過去,麥克風順勢堵上:
“您好,請問您從哪裡來的?”
心中幻想著他回答「美國、非洲」,總之,越遠越好,彷佛越遠越愛國。
“北投”,他回答。
哦,我想,也沒關係,於是繼續問:
“您是幾點來這兒的?”
你知道,總有些熱情民眾,天還沒亮,就來佔住第一線、觀看升旗最好的位置。
“三點。”老先生繼續回答。
“三點?!” 哈哈,我暗自竊喜,太棒了,就這段訪問了。
“您三點就來這了?” 我繼續問道。
“我來找我兒子。” 一堆的問號,突然爬滿我的腦海。

老先生繼續說:“我兒子明天就要當兵了,
昨天早上他出門的時候告訴我,他晚上不回家,
要到同學家吃宵夜,然後直接和同學來參加升旗典禮。”
我心想,這小孩鐵定欺瞞父母,跟同學跑去徹夜狂歡。
沒想到,老先生的聲音突然哽咽起來:
“他媽媽很早就過世了,他明天要當兵,我以後再也不能照顧他…”
“所以我就騎摩拖車,去買豆漿,還有燒餅、包子,想說來總統府找他…”
我的視線望向凱達格蘭大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

他繼續用那聽似想要堅定,卻又一聽就知道充滿了傷心的口吻告訴我,
“我從三點找到現在,已經九點多了,豆漿都涼了。
人太多,我找不到他…我要回去了…”
我的喉嚨已經完全哽住,眼淚拼命打轉,卻不好意思流下來。
他轉身過了重慶南路,往博愛路的方向走去。
我和我的攝影兩個人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自己。

回辦公室後,我做了一條升旗新聞,
畫面是成千上萬民眾肅穆地看著國旗冉冉上升,
quote 的訪問是李總統講演中關於兩岸的那部份,
以及我後來訪問其它民眾談到全家大小總動員來參加升旗典禮的心情。

至於,那位拎著豆漿到總統府前尋找當兵兒子的老先生,
因為訪問內容怎麼樣都沒辦法和元旦升旗兜在一塊,所以,並沒有剪輯進去。

它沒有變成一則新聞,
卻成了我記者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段訪問。

什麼是新聞?
什麼不是新聞?

拎豆漿的老先生在人海茫茫的升旗典禮中找兒子,算不算新聞?
其實,我沒那麼在乎。
我只在乎,那位騙了老爸到外頭徹夜狂歡的兒子,
知不知道他有一位疼他的老爸,在清晨三點鐘買了豆漿,到成千上萬的人群中找尋他,
只為了送一頓早餐?

我只在乎,這社會上還有多少這樣的小孩,年少輕狂,不懂得惜福?

1996年的元旦升旗,天氣晴。我的心,雨。

原文於